跳到主要內容區

初次台灣旅行的感想- 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末廣昭教授

中山大學舉辦的歡迎晚宴
參訪政治大學
 
  今年(2014年)九月,在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郭育仁老師的邀約下,我率領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4名同仁,在台灣展開為期六天的參訪與小旅行。我們拜訪的單位或機構有:工業技術院(ITRI)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兩間IT公司、中山大學(NSYSU)、ITRI南分院、政治大學、國家實驗研究院科學政策與資訊中心(STPI)、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中共研究雜誌社。旅遊的景點,則有高雄自強夜市、故宮博物館、士林夜市、迪化街永樂市場、八德街光華商場、圓山大飯店、傳統的茶迎館等等。規劃周到且細膩的行程,對於都是第一次來到台灣的我們來說,是非常充實且印象深刻的。這裡要別提一下中山大學,它背山面海、有著開闊優美的景緻,除了交流的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展現的「博學,細問,慎思,明辨,誠實」之校訓,海景餐廳的美味佳餚亦令人流連忘返。
 
   一方面,我也看到了台灣的經濟社會當前所面對的一個分歧,例如如何調整IT產業中心的產業結構、如何解決少子高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等。同時我也看到在台北、新竹、台南與高雄這些城市,都致力於透過「從追隨者(followers)走向價值創造者(value creators)」的途徑來實現技術革新(創新)的共同目標。而創新的對象不局限於製造業,例如用於解決社會老化所發展的新醫療健康服務技術開發(Medical Device 等),就是新的重點。IEK認為台灣未來的社會將持續被「普遍的vs.地方性的」的縱軸,和「社會的幸福vs.個人生活的幸福」的橫軸分割成的四個領域,與在各自的領域開發新的技術和社會構築作為目標。也就是從「Made in Taiwan」的工業成長,轉型為「Life in Taiwan」成熟社會的目標。這樣的問題意識與日本可以說是不謀而合。我這次在台灣進行的演講,主要以我構思的「新興亞洲經濟」為架構,提出了「生產的亞洲」、「消費的亞洲」、「年邁的亞洲」與「疲憊的亞洲」的4個觀察,主張了經濟發展(成長的亞洲)與社會發展(少子老齡化和擴大的經濟的不平等地挑戰的亞洲)必須平衡的重要性。
 
  台灣的大學、研究機關和民營企業目前皆致力於各種各樣的嘗試,也給予日本社會很多的啟發。從羽田機場到松山機場之間搭乘飛機僅需2.5小時,是東京-大阪的距離,因此日本和台灣應該要互相學習,體認到一起構築永續發展未來社會的重要性和可能性。6天的行程相當充實,這都要歸功於中山大學日本中心的林怡利與陳郁婷兩位同學的殷情款待及充滿熱情的幫助。這次訪問重新確認了台灣和日本之間,也就是台灣研究機關和東京大學之間穩固的連結,可以說是意義非凡。對於邀請我來台灣的國立中山大學郭育仁老師以及中心的同仁,再次表達衷心的感謝。謝謝。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