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20160604 第二屆「日本研究青年論壇」 郭雨穎得獎人心得(日本社會與文化組)

ImgDesc
第二屆日本研究青年論壇得獎心得
郭雨穎(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碩士)
 
  這次能得到當代日本研究學會第二屆「日本研究青年論壇」論文獎的肯定,首先要感謝評論人柯玉枝老師的意見,點出論文架構、詮解等甚多未足之處,以及論文未來的發展方向,還有鄭子真老師於會後提供諸多的修改建議。必須承認的是,我雖就讀東亞研究所,但國際關係著實非我專業,我的研究領域,主要係針對近世、近代日本政治思想成形的歷史脈絡進行考察,其所重視,係關注在傳統文獻的解讀與掌握,以此作為學術訓練之旨要。爰此,若就這個視角來進行切入,以傳統與當代日本研究的對話為例,我認為,對於近世、近代思想的溯源,實有助於對當代日本的政治、社會、經濟,乃至於群眾心理等層面的論題,有更為深入的理解,為此提供更為整全的認識,這概是我投稿的初衷。
 
  之所以選擇「轉向」與近代日本國體的內在關聯為題,原因主要有二:首先,係延續碩論探討後期水戶學打造祭政教一致「國體」論等議題,觀察近世思想作為底蘊,其在近代,甚或當代政治中的潛流作用及影響。再者,則是希望承續鶴見俊輔所謂「十五年戰爭」視角,在幕末鎖國的延長線下,重新構築戰時的精神史圖像,尤其揭櫫「國體」於其中的歷史意義。有關此一論題的探討,或許帶有對現實政治的關注,但論文本意並不在批判右翼意識形態,反而是側重在左翼知識人「轉向」的發生,希望聚焦近代日本國家主義的檢討,藉以釐清:法西斯主義當道的昭和日本,政府當局是如何侵食反對天皇國家制的種種主張,使處於思想光譜另一端的左翼知識人屈伏於軍國主義,轉而成為支持戰爭的協力者。
 
  若說歷史研究是現在與過去無止盡的對話,則將之挪用在學術研究上亦然,不可否認,當代研究確實主宰著過去的歷史詮釋,但是,就當代與傳統在學術上的對話而論,傳統文獻研究往往欠缺理論的運用與歸結,當代的理論亦缺少對時間深度的探索,故我認為,唯有適當地調和兩者,在「經驗」與「方法」中尋求突破,必然有其新的創見。若以當代日本研究為例,在拈出諸如認同、宗教、民族等學術關鍵詞後,不難發現,其所成形的脈絡、詮釋空間,儼然不脫近代知識人對於傳統的「再創造」,進而呈現我們現今所見的樣貌,爰此,惟有溯源自原先的歷史情境,重構它的脈絡意義,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打撈起可供解釋現實境況的思想資源。我所想像的日本研究,係在前述基礎上所展開的,當然不止日本,我更希望以日本文化為媒介,進一步地去體知到東亞世界多元的特殊性,從而能以更為廣闊的視野來回看日本,甚或是臺灣自身。
 
瀏覽數: